數位文化誌 VOL.01 | 2018.09 文/房翠瑩
數位人文學(Digital Humanities),是傳統人文學受『數位革命』洗禮後誕生的新生命,自21世紀興起後即蓬勃發展。作為一門結合了數位科技與人文研究的學問或學術領域,其主要旨趣即利用數位科技探討及解決人文領域的問題,或探索、反思數位科技如何形塑人文世界。
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,國際間許多古籍被數位化成資料庫,漢籍全文資料庫、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項目(CHGIS)、Kanripo、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(CBDB)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(CTEXT)、CBETA等爭相問世。晚近10年,各種數位工具如MARKUS、PLATIN、Recogito等亦紛紛推出,且在學術研究上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。近年來,『研究平台』更成為數位人文領域的網絡基礎設施發展主流。
研究平台,簡單而言即指結合電腦運算、資料視覺化等研究分析功能的數位平台。不僅逐漸有一些過去純粹提供文本內容查詢的傳統資料庫,加強自我裝備,嵌入了分析和視覺化工具,進化至此角色,如CText、CBETA等,研究平台發展至今,更已具備多種樣態。根據哈佛大學副教務長、國際知名漢學家包弼德(Peter K. Bol)的觀察,目前國際間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約可歸納為三種模式,即個人化平台(研究者能通過平台建立自己的資料庫,如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所研發的DocuSky)、聯邦式平台(由不同機構聯合而成),以及提供使用者探索後設資料來源的平台。
自2016年起著力推動數位人文學研究的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,自然亦不自外於此國際潮流。其所打造的『數位人文研究平台』,預計將於今年10月正式開放外界使用。」
全文連結:數位文化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