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片來源:截自團隊「作品構想書」。)
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是每一對父母最開心的時刻,但日常生活也經常因寶寶不定時的哭鬧而感到困擾。根據心理學家-艾瑞克森(Eric H. Erickson)的「心理社會發展論」所提出,0~1歲的寶寶會從與照顧者的互動過程,建立日後人格及社會關係的表現基礎。倘若孩子在嬰兒期的生、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,將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有負面影響,甚至導致退縮的人格。
對於此問題,明志科技大學及中原大學的跨校學生團隊構想將市面上已有的「哭聲辨識器」功能,結合「腸音偵測器」所偵測的「腸鳴聲」,幫助父母們更準確分辨寶寶哭鬧的緣由。
這個偵測器預計將偵測器蒐集到的音訊轉換成數據後,與醫院端的腸鳴音/哭聲大數據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,並將分析結果從 app 傳送給父母親,再藉由父母親或照顧者給予的回饋,改善雲端資料庫的分析模型,提高辨識準確度!
至於如何將音訊轉化成數據?構想未來如何商品化?就請讀者們再透過團隊的「作品構想書」解惑囉~
與我們隨時交流:
-
Facebook「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」,隨時瀏覽本計畫最新活動資訊。
-
Instagram(@tcdh2021),增進數位人文知識傳遞,需有您的支持!
專任助理 賴玉樺 筆